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事件,阿里和美团为何彻底“分手”?
时光回溯到2011年,当时团购网站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,虽然叫“千团大战”,但实际上市面上有5300多家公司争抢这个蛋糕。
涉及电商,阿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,当时阿里准备投资的对象有拉手网、窝窝团和美团。一番研究比较之后,阿里觉得美团对团购的理解最接近本质,在“千团大战”中赢面更大,后续发展后劲更足,于是选择投资美团。
其实,当时阿里投资部已经见过了团购战场上的前几名,之所以最终选择规模不是最大,数据却十分稳健的美团,主要原因一是看好美团的团队,二是看好他们的打法,在团购竞争最为关键的获客手段上,美团选用了效率最高的方式——网络投放,当时对手都在地面疯狂争抢,美团却在百度、360等平台以较低成本投放广告,获客很快。
2011年7月,正值资本寒冬之际,阿里投资的5000万美元对于美团来说,无疑是雪中送炭。拿到钱的美团,专门召开了一次发布会,公示了自己的现金储备,共约6200万美元。这种秀账户的操作,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,消除美团即将破产的传言。
对于阿里来说,给美团投资和资源扶持,目的是填补自身本地生活服务的缺口。但阿里给业界的风评是,一旦被其投资,就逃不过被并购的命运。
俗话说,吃人嘴软,拿人手短。王兴当时确实也很担心:拿了阿里的钱,是不是就要站队?然而当时的情况,由不得他多想。如果不拿阿里的钱和资源,美团可能会重蹈校内网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贱卖的覆辙,这是王兴最不愿意看到的,所以他选择拿了阿里的钱和资源。
在帮助美团从“千团大战”中胜出之后,2014年5月,阿里又领投美团3亿美元C轮融资,并且在此期间,阿里关闭了自己的口碑网,并向美团开放淘宝流量,可谓诚意满满。
然而另一方面,阿里也在尝试左右美团。经常对外宣称,阿里将把美团纳入“阿里系”。对内控制上,阿里希望美团承诺只用支付宝,但王兴一直没有明确表态;在投资上,当美团发展越来越好后,阿里利用自己的有限特权,多次增加投资获取更多股份,2012年业内甚至一度传出阿里即将收购美团的消息,但很快被美团否认。
王兴一直独立创业,个性又比较强,对阿里的种种干预很不满意,这为日后两家决裂埋下了伏笔。
其实,从2013年开始,王兴就在极力谋划摆脱阿里,他不断尝试引入新的投资方,来平衡阿里的影响力。从2014年5月到2015年1月,美团在半年时间里完成多轮巨额融资。对于王兴的这些动作,阿里一直忍着,直到2015年10月,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,阿里再也忍受不了,双方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。
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刺激到了阿里,因为大众点评的投资者中有腾讯,两家合并后腾讯在美团点评新公司的持股份额超过10%,而阿里巴巴在合并后只持有大约7%的股份。
这种境况让阿里方面极其不满,于是,投资美团5年的阿里拿回9亿美元拂袖而去,并转身领投了美团的死对头——饿了么12.5亿美元融资,在外卖和本地生活领域和美团形成全面对抗,至此阿里和美团彻底“分手”。
而美团,则再次接受了腾讯领投的10亿美元融资,坚定地站到了腾讯阵营。在腾讯和阿里二者之间,王兴做了艰难选择,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腾讯,在王兴看来:
其一,在可预见的将来,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继续水火不容,背靠腾讯这棵大树,美团可以换取发展时间。相比阿里巴巴的大生态商业模式,美团还处在平台化阶段,选择通过腾讯的制衡,美团可以继续拓展业务。
其二,长远看,有利于美团的独立发展。腾讯一贯的做法是对所投公司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,控股但不控制。张勇曾经声称阿里是商业操作系统,旗下公司是“组件”,被投公司是“插件”;而马化腾一直对外强调腾讯是“连接器”,被投公司是不同“事业群”,保持相对独立。几乎所有接受腾讯投资的创业者,都高度评价其保持距离的开放风格。
总之,“二选一”站队,王兴是做了慎重考量的:“腾讯不管是创始人的个性、整个团队的气质,还是业务战略,它是能更好和别人结盟的。”#我要上头条#
王兴是很有野心的人,不甘心居于人下,不希望美团被纳入任何人的版图之下。阿里的掌控欲愈强,美团的摆脱欲就愈浓。而与腾讯合作的本质,就是拿巨头的资源,做自己的事业。总之,商场永远如此:没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
不得不说,美团的成长真是飞速,不知不觉间,现在的美团已成为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中市值仅次于阿里、腾讯的巨头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