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朝天门火锅怎么样?藏在朝天门码头里的火锅故事
说起重庆火锅,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“辣”,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重庆的火锅到底从何处起源,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,重庆火锅到底从哪里来。

火锅,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,据考证,我国出土的东汉时期文物“镬斗”,就是火锅的原型,唐朝白居易所做的《问刘十九》一诗中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”的小火炉写的就是火锅。

到了清朝,乾隆皇帝更是著名的火锅爱好者,他曾经多次南下江南,每到一地,地方大员都要准备火锅,他还在嘉庆元年正月大摆“千叟宴”,席上火锅数量高达1550多个,应邀赴宴的有5000余人,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火锅宴了。

乾隆皇帝这么热爱火锅,也影响到全国各地的人民。巴渝地区也不例外,在清道光年间,重庆地区出现了毛肚火锅,当时重庆漕运发达,大量的商船在这里往来停靠,周边的农民们为了养家糊口,纷纷跑到码头上做工。

由于挣的钱少,他们经常会找一些便宜的东西用来果腹,相传当时朝天门是回民宰杀牲畜的地方,回民们将牛宰杀之后,只取走骨肉皮毛,内脏,下水等则直接丢入江中。

这些东西对于干活的农民船夫们来说,可是难得的肉,他们将这些内脏下水打捞起来,洗净切片后,放入石锅,加入盐,辣椒,花椒等炖煮,既保证了鲜辣可口的同时,还能祛除湿气。

大家围坐在石锅边,吃得大汗淋漓,既热闹又解乏,几口下肚,一天的劳累都消失了,这样热情,直爽的民风,也造就了一代代重庆人身上的江湖气。很快,这种吃法就风靡一时。

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贩看到了商机,就把这些内脏下水买过来,洗净后切成小块,再挑上担子,一头放上泥灶,分格的铁锅,锅内翻滚着又麻又辣的卤汁,另一头则满是菜品,小贩们将这些挑到码头去贩卖,被称为“水八块”,码头力夫们围着担子,各认一格,边烫边吃,吃了多少块,就给多少钱,经济实惠。

后来,“水八块”搬进了饭店,吃火锅的风气也慢慢盛行起来,毛肚火锅再也不是“下流”吃法,这些火锅店几乎天天人满为患,到了抗战时期,重庆作为陪都,大量的商人涌入,又将火锅的格局上升了一个档次。

当时重庆几乎遍地都是火锅店,除了街边小店,还有不少装修精致的高档饭店,铁锅也换成了铜锅或者铝锅,陶土盘子也变成了镶金边的瓷盘,这样一来,不少高官显贵也爱上了火锅。

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就曾摆过一桌500多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,一些金融巨头请客也不到大餐馆而上火锅店,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度,当时不少文化界的名流也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。

重庆火锅有着将近百年的历史,毫不意外地成为了繁华山城的一张名片,重庆火锅十分看重“老招牌”、“老字号”,将历史背成一个包袱,矢志不渝的坚持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手艺,传承着历史的味道。

吃过重庆火锅,才算来过重庆。热辣的火锅就像热情,直爽的重庆人一样,在巴渝大地上谱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,也欢迎着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到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