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常态化”核酸检测也要收钱了

核酸检测,本来应该是疫情期间最大的财富密码。

到了5月底6月初的当下,却成了少数公司的毒药。

谁来付钱?不知道。

多久回款?不知道。

要不要继续?不知道。

根据媒体的报道,随着核酸检测价格的降低,检测机构会直面利润越来越少的困局。

在国家医保局表态之前,各地做核酸的费用,通常是由财政和医保共同负担的。

在上海、浙江这样财政比较富裕的地区,核酸检测费用分为两部分:

如果是政府组织的核酸筛查,由财政全部兜底;医院里的核酸检测,可以医保报销。

这只是财政和医保富余省份的做法,在一些人口大省,是无法承担如此高昂、长期的核酸检测费用的。

假设我们未来实施类似杭州、上海的72小时核酸常态化检测机制,那么山东、河南依旧会出现医保基金穿透的现象。

之前的一种说法是,核酸检测48小时有效,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和山东省的医保结余分别为128亿和117.8亿,通过估算只够维持71天和68天的核酸常态化检测。

如果让地方财政全额承担,那么后果更加不堪设想。

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2年4月,全国财政收入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.2万亿元,较上年同期锐减41.3%。

目前全国只有8个省份财政是正贡献,其余剩下的都是指望着富裕的省份转移支付,其中江浙沪占据全国税收净缴纳的50%。

根据医保局的最新通知,6月10日前核酸单人单检将降到不高于10元,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5元,政府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,要求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3.5元。

这已经是核酸检测第五次降价。

2020年核酸检测刚出来时,最初定价是200元/人份,之后随着更多合格企业获得资质、产能持续提升,价格也一路从单人单管200元一路下降到28元,多人混管下降到8元以内。

东吴证券的一份研报说,如果未来中国所有的一线和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,全国核酸检测费用每年支出将达1.45万亿。

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者省份,能够负担如此巨额的长期开支。

上海早就公布了首批534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。5月1日到6月30日,这些检测点实行免费核酸检测。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7月份之后即使从免费转为个人自费,价格基本也能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,按照平均每周测试2次,每人单管检测10元计算,每周做3次核酸30元,一个月4周合计120元。

如果真的每个月花百来块钱就能正常出行和工作、学习,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。

国务院也强调过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要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,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以及人口千万级的城市。

根据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,截至截至2021年底,全国共有1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大关。

分别是重庆、上海、北京、成都、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武汉、西安、苏州、郑州、杭州、石家庄、临沂、东莞、青岛和长沙。

常住人口少于1000万的城市还有很多,现在都成了惊弓之鸟,出现一例核酸就动辄全市、全区域静态管理。

希望之后的常态化防疫,能够做得更加精细一些。

国家医保局的表态,从根本上斩断了核酸检测的利益链。
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爱味之家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weizhijia.com/n/23469.html
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/违法违规/事实不符,请联系爱味之家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