贪腐35岁现象:现实贪腐网络沉迷 什么是“35岁现象”

【贪腐35岁现象:现实贪腐网络沉迷什么是“35岁现象”】干部贪腐“35岁现象”:行政级别不高,涉案金额不少。

#贪腐35岁现象:现实贪腐网络沉迷#党的十八大以来,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,但少数年轻干部“刚踏上仕途,就走入歧途”,出现贪腐的“35岁现象”,令人扼腕叹息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,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,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,守住拒腐防变防线。

年轻干部贪腐新特点

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远煌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14年至2018年统计年度公开发布的所有刑事案件判决书、裁定书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,相关年度753名年龄明确的腐败犯罪国企干部中,39岁以下的占比为12.75%,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5岁。

贪腐35岁现象:现实贪腐网络沉迷 什么是“35岁现象”

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,与其他年龄段贪腐有所不同,年轻干部贪腐呈现出一些共性特点。

现实世界贪污腐化,虚拟世界追求“刺激”。在调研中,最让办案人员费解的是,部分年轻干部贪腐的动机和赃款的去向。有的年轻干部在现实世界贪污腐化,竟是为满足其对网络游戏、网络赌博、网络直播等虚拟世界的扭曲追逐。据纪检干部介绍,西部某市一商圈管理办公室“90后”财务人员张某,沉迷于观看网络直播,为打赏心仪的网络主播,侵吞公款180多万元。

行政级别普遍不高,涉案金额却不一定少。涉案年轻干部很少有处级、厅级领导干部,大部分只是机关、街道分管拆迁、财务等业务的科级或股级干部,但涉案金额往往令人震惊。南方某市公安局人事科“85后”副科长唐某,从2015年至2018年底,利用职务之便将23名亲朋好友姓名加入辅警人员工资表,以冒领工资的方式侵吞公款200余万元。

“临时身份”的年轻政府雇员,成腐败治理薄弱区。一些年轻政府雇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干部,却掌握一定的公权力,直接和群众、企业打交道,也成为腐败高发群体。东部沿海某市安监局“90”后政府雇员,参加工作仅3年,就伙同另外两名同事,3个月合伙贪腐30多万元。

“年轻干部贪腐‘散点多发’,虽不容易造成‘塌方式腐败’,但其危害性同样不容小视。”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,年轻干部腐败行为多集中于基层,直接影响基层群众对反腐工作的获得感。

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爱味之家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weizhijia.com/n/10640.html

如若内容造成侵权/违法违规/事实不符,请联系爱味之家进行投诉反馈,一经查实,立即删除!